香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

Hong Kong Base for Aerospace Science Education

星聯萬物

本展區以衛星技術在民生中的應用,介紹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的進展,重點介紹通訊、導航、遙感衛星的建設和發展成就,讓遊客感受衛星技術為人類生活帶來的便捷服務。
星聯天地,智融萬物。自“東方紅一號”發射以來,中國建成了以“中星”、“北斗”、“風雲”等為代表的各類應用衛星系統。衛星互聯網、衛星電視、氣象預報、手機導航等航天科技已經深入各行各業,走進千家萬戶,讓生活更加便利。同時,“墨子”、“悟空”、“羲和”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圍繞著宇宙起源和演化、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等科學主題,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,為深化人類科學認知做出了中國貢獻。未來,新一代衛星織就的天星地網將實現資訊觸手可及、服務隨心至的智慧生活。

這一切輝煌成就的背後,離不開無數航天人員的默默奉獻。這些動人的故事和卓越的技術成就,讓遊客深刻感受到中國衛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對民生的巨大影響,也體會到中國航天人員的不懈奮鬥精神和對國家的深情厚意。
“兩彈一星”精神

孫家棟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,他是航天工程系統專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、中國通信衛星、氣象衛星、資源衛星、北斗工程、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。他長期從事火箭、人造衛星研製工作,7年學飛機,9年造導彈,50年放衛星。從兩彈一星到北斗嫦娥,他寫下了航天的傳奇。面對幾次關鍵的人生轉折,他說:“國家需要,我就去做”。孫家棟始終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、個人奮鬥與民族振興、個人選擇與國家號召緊密聯繫在一起。
“壓哨破門”——中國獲得頻率資源
其中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中國“壓哨破門”獲得頻率資源。頻率是衛星導航系統*稀缺的資源,國際上採取“先佔先得”分配方式。中國於2000年4月17日在國際電信聯盟組織爭取到頻率資源,但按規定必須要在7年有效期內發射衛星並成功收到信號才算真正佔有。中國與歐洲導航衛星合作受阻,2004年立項北斗二號工程,通過全國通力協作,不到3年完成首顆衛星研製工作。2007年4月衛星臨射前,衛星應答機突發異常,工程人員重新打開已矗立在塔架上的星箭組合體,拆出衛星應答機全面檢測,經過72小時不眠不休,成功排除隱患。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衛星發射成功;17日20時許,北京清晰地接收到衛星發射的信號,距離頻率失效*後時限已不到4個小時。中國“北斗”在*後時刻“壓哨破門”,拿到了進軍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俱樂部的“入場券”。
“國家需要,我就去做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