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。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發射,經過近14天、206萬千米飛行、8次變軌後,嫦娥一號到達月球附近,開展繞月探測。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,成功取得全月圖,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的首次突破。
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,並開展月球樣品地面分析研究,主要由嫦娥五號任務組成。2014年中國實施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,驗證返回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相關關鍵技術,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。2020年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。
本展區展示了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成果,介紹了中國探月工程、嫦娥五號月球探測成果、探月工程未來規劃、中國探火工程和火星知識。透過還原真實的月面採樣和火星任務實景,遊客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對太空探索的不懈追求。
探月追火,穿越星際。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啟動,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,實現了月球環繞、月面軟著陸與巡視勘察、月壤採樣返回,“繞”“落”“回”三步走探月之旅圓滿收官。“嫦娥四號”探測器成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,“嫦娥六號”探測器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。而“天問一號”探測器攜帶“祝融號”火星車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國的印記。未來,我們也將持續進行月球、火星、小行星、慧星、木星系及太陽系邊界的探測,實現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。
月球是離地球家園*近的天體,探測月球是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。中國自2004年1月正式啟動探月工程,並命名為“嫦娥工程”。目前已圓滿完成“繞、落、回”“三步走”戰略,並已經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務。
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,由嫦娥二號、三號、四號任務組成。嫦娥二號作為先導星,進行了多項技術驗證,並開展了多項拓展試驗。嫦娥三號實現落月,開展了月面巡視勘察,獲得了大量工程和科學數據;嫦娥三號著陸器成為月球表面工作時間*長的人造航天器。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中繼星“鵲橋一號”的幫助下,成功踏足月球背面。
“祝融號”火星車高1.85米,重約240千克,採用主動懸架,6個車輪均可獨立驅動轉向。除基本行駛、四輪轉向等外,還具備蟹行運動、車體升降、尺蠖運動和抬輪排故功能,用於避障、爬坡等。“祝融號”搭載了6台科學載荷: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、多光譜相機、導航地形相機、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、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、火星氣象測量儀。要完成的科學探測任務有:火星巡視區形貌和地質構造探測,火星巡視區土壤結構探測和水冰探查,火星巡視區表面元素、礦物和巖石類型探查,以及火星巡視區大氣物理特徵與表面環境探測。
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自2016年立項,天問一號任務的科學目標是研究火星的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、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佈、火星表面物質組成、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。2020年7月23日,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;2021年2月10日,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,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;2021年5月15日,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,“祝融號”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;2021年5月25日,“祝融號”火星車成功駛離著陸平台。2021年6月11日,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發佈,標誌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。
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中國的六個“首次”: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,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,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,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,首次實現4億千米距離的測控通信,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。
天問一號任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**利用一次任務成功實現火星環繞、著陸、巡視探測的國家,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具備在火星上開展巡視探測能力的國家,標誌著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。此外,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還獲得了由國際宇航聯合會頒發的2022年度“世界航天獎”。